在外壳注塑加工厂家及注塑模具厂从业二十年,我见证了美容仪器从 “功能优先”到“美感与体验并重”的演变。早期美容仪机身普遍采用分体式设计--外壳拼接、表面二次喷涂、硅胶套包裹等工艺,不仅增加了装配工序,还易出现色差、接缝开裂、材料老化等问题 。 而双色注塑工艺的出现,通过一次成型实现硬质结构+软触感表面的无缝结合,为高端美容仪的一体化设计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 案。
手持类仪器需长时间贴合面部操作,传统硬质塑料导致手部疲劳,后期包覆硅胶又易位移、藏污纳垢。
美容仪常接触液体环境,分体式结构接缝处易渗水,电路板腐蚀风险高。
多色拼接、透光LOGO、渐变纹理等设计,传统注塑需多次分件组装,良品率低且成本激增。
喷涂工艺存在VOC排放问题,而覆膜层易剥离;双色注塑通过材料本体结合,规避了二次处理环节。
双色注塑依赖专用双料筒注塑机与可旋转动模系统:
第一步:在A模腔注射硬质材料
( 如PC/ABS) ,形成机身骨架;
第二步:模具旋转180°,在
B 模腔注射软胶材料( 如TPU/TPE) ,包覆于硬胶表面;
全程自动化,周期≤60秒,精度误差控制在 0.01mm内。
功能区域 |
推荐材料 |
特性要求 |
机身骨架 |
PC、改性PA |
高刚性、耐腐蚀、尺寸稳定性 |
握持/接触面 |
TPE、硅胶 |
50~80A软硬度、抗油脂、
抗汗液 |
关键准则:两种材料熔点差需≥30
℃,且分子链相容 (如 PC+TPU)以避免分层。
转盘精度:旋转机构同轴度≤0.005mm ,防止双色错位;
浇口定位:软胶浇口需避开硬胶结合薄弱区,通常采用扇形浇口均衡压力;
咬合结构:硬胶表面设计燕尾槽、微孔阵列(深度≥ 0.4mm) ,使软胶熔体嵌入形成机械互锁。
传统方案:硬塑手柄+凹点防滑纹→握压疼痛;
双色方案:内骨架PC+外侧TPE 渐变包裹→压力分布均匀,操作30 分钟疲劳度下降60% 。
硬胶主体与软胶密封圈一体成型,接口处无拼缝,通过IPX7级防水测试。
硬质透明PC(0.7mm厚)内嵌 LED 槽,外层覆盖乳白色TPU→光线均匀柔和不刺眼,无需额外导光板。
虽然双色注塑优势显著,但从业者需警惕以下挑战:
1.模具成本高:双色模造价约为普通模的2~3 倍,需万件以上订单摊薄成本;
2.工艺窗口窄:软硬胶料温、注射时序需精确匹配,温差± 5 ℃即可导致结合力下降 30%;
3.材料创新迫在眉睫:目前适用于美容仪的抗菌TPU 、抗静电PC 等特种材料仍依赖进口。
未来趋势已现端倪:三色注塑实现渐变透光纹理、微发泡双色技术减轻机身重量(如碳纤维增强树脂 ) 。
双色注塑绝非简单的“双料叠加”,而是材料科学、精密机械与工业设计的深度协同。它让美容仪器从“工具”蜕变为“艺术品”,在指尖触碰的瞬间传递科技的温度。作为一名从业二十年的注塑人,我始终坚信: 每一次模具的旋转,都是功能与美学的精密咬合 ;每一台无缝机身,都是工业制造的诗意表达。
【本文标签】 双色注塑美容仪注塑
【责任编辑】